1963年外交部长陈毅与金庸“核子裤子”之辩,谁对谁错?

发布时间:2025-03-19 00:39  浏览量:9

62年前,时任中国外交部长陈毅与大侠金庸,就先发展原子弹还是先让群众吃饱饭,有过一场激烈的争论。

那是1963年。

这个时间点,稍有记忆的人们,都会知道,三年自然灾害刚刚过去不久,加上苏修逼债,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还债,使得中国人民群众大部分人的生活还处在艰苦和困苦当中。

尤其是目睹过三年自然灾害之下受灾群众惨状的人,更加刻骨铭心。

而新中国当时面临的困境并不止灾害频仍、苏修逼债、粮食短缺这些,还有国际层面的强敌环饲、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潜在威胁、来自台湾蒋伪政权的反攻倒算等等。

换句话说,当时的新中国,一穷二白,既要发展军备,还要致力于改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以上是陈毅、金庸核子还是裤子之争的客观环境。

1963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外交部长的陈毅,在和日本记者的聊天里,表达了中国人民坚持研发核子武器的决心,他说:中国人民宁肯把裤子当了,也要研发出核子!

大家知道,陈老总不仅是元帅,还是有着浪漫情怀的诗人,他说的话自然就有一定的修饰色彩。

从他当时的语境来看,并非是“核子”与“裤子”二选一,之所以把这两者放在一块说,就是为了表达一种决心,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种意志。

你赫鲁晓夫嫌我们中国穷,不是瞧不起我们,觉得离开你们的支持和帮助,中国人搞不出核子武器吗?

你美国人当初在抗美援朝期间,不是欺负新中国没有核武器,从而扬言要在我东北边境扔几十个原子弹吗?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有志气的,我们就是让你们看看,我们能不能独立自主搞出来!

综上,其实就是陈毅作为外交部长要表达的意思。

然而没成想,消息传到香港后变了味儿,让一部分人觉得这个政权穷兵黩武,宁可没裤子穿,也要把钱用来搞武器。

金庸就是这些有偏见的人里的一员。

金庸立即在香港《明报》上发表社论《宁要裤子,不要核弹》,从民生为大,民生为重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金庸的社论一经发表,便引来了轩然大波。

香港的爱国媒体纷纷撰文,对金庸口诛笔伐。

金庸不甘示弱,继续发文驳斥。

一时间,香港媒体间引发一场激烈的文墨官司,前后持续的时间竟然长达一年多。

突然有一天,香港那些与金庸观点冲突,和他站在对立面的人,纷纷偃旗息鼓了。

金庸非常奇怪,连忙打听,这才得知,陈毅通过新华社香港分社的负责人向和金庸“文战”的斗士们发出了“停战”的信号。

陈毅说,他从内刊上看到了香港媒体对于此事的争论并对自己当初的“核子和裤子”的言论进行了深刻反思,认为自己当初那句话也是情急之下有些偏激,和核子比,老百姓的生活同样重要。但话说回来,金庸先生的观点也有偏颇之处,两个人的观点合在一起,就对了,就是既要裤子,又要核子。

陈老总还说,我们共产党人从不畏惧批评。只要批评的合理,我们虚心接受。还会把提批评的人当成好朋友。

就这样,陈老总解开铃铛,结束了这场旷日持久的“裤子与核子”大辩论。

金庸闻听内幕后,对陈毅也是暗生钦佩,觉得陈老总这人胸怀宽广,做事光明磊落,是个君子。

1964年10月16日,新疆罗布泊,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过后,一朵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宣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实验成功。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