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花了10年,就为了这2个字
发布时间:2025-04-10 10:03 浏览量:5
今年的315晚会,你看了吗?
如果说,要用一个词,来总结今年的315晚会。那我想,“触目惊心”,可能会是很多人的答案。尤其,是在看到“黑心纸尿裤”的时候。
根据央视曝光,今天市面上的一些纸尿裤,竟然存在着用散浆、下脚料做原料的问题。消息一出,舆论哗然。一种担忧的情绪,很快就在爸爸妈妈们之间蔓延开来。很多人都在检查,自己手中的纸尿裤,是不是真的安全。很多人都在打听,到底去哪里买,才能真的放心。
就在第二天,3月16日,京东超市发布了一则承诺。承诺里提到,如果用户购买京东超市自营产品,发现了二等品、残次品、销毁品、质量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纸尿裤,京东将会做出100倍的赔偿。
这则承诺,及时地给了不少焦虑的父母一丝安慰。但是,作为一名商业顾问,我依然很好奇,京东为什么敢做这样的承诺?
正好最近,京东母婴也在举办“宝贝趴十周年”的活动。我想,10年的时间,京东一定见证了不少母婴行业的风风雨雨。对母婴产品的品质,也一定有着深刻的理解。于是,我找了个机会,向京东的同学请教。你们是怎么确保母婴产品品质的?央视曝光的黑心纸尿裤,怎样才能被消灭?到底是什么样的底气,支撑着你们的100倍赔偿?
请教后,就一个感受:京东真正想做的,是和母婴行业一起成长。
今天,我试着通过3个故事,与你分享。
1%-2%的退货率
第一个故事,关于引发了这次热议的纸尿裤。
在聊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我能明显感觉到,京东的同学,是有一些气愤的。
那么,纸尿裤的品质好坏,到底是由什么来决定的?我问道。
京东的同学告诉我,主要是原材料和生产工艺。
好的纸尿裤,会使用品牌供应商提供的,经过严格筛选的优质原生材料。比如绒毛浆。比如高分子吸水树脂。这些材料的纯净度高,性能稳定。而优秀的工厂,会用巨大的投资,建立现代化、高标准的生产线。他们会在全封闭、无尘的车间里,进行自动化生产,最大程度减少污染。先进的设备和工艺,会确保每一片纸尿裤的吸收芯体均匀,不断层。防漏隔边牢固,不侧漏。
宝宝穿上这样的纸尿裤,可以非常自如地活动,屁股也能保持长时间的干爽。就算尿量大了,也不会轻易鼓包、反渗。
但是,低品质的纸尿裤就不一样了。一些低品质的纸尿裤,用的是来路不明的原材料。比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边角废料。比如已经使用过的回收材料。这些材料里,可能就有未经处理的杂质、细菌。而条件差的工厂,用的可能是淘汰下来的老旧设备,加上生产环境脏乱、人工操作随意等等问题,生产出来的纸尿裤,自然就会有很多问题。
这样的劣质纸尿裤,会在摩擦时让宝宝产生不适。糟糕的吸水性,也会导致漏尿、反渗的问题。不合格的材料,还会带来过敏、感染、疹子等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红屁屁”。
“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在购买阶段,又很难对原材料和生产工艺进行分辨”。京东的同学说。所以,在今年315之前,消费者最常问的问题,是价格、尺寸。但到了315之后,就变成了“是在哪家工厂生产的”、“有没有质检报告”。在一些地方,纸尿裤的退货率,甚至暴涨到了50%。
那你们呢?我问道。你们在315之后的退货率是多少?
还是和平常差不多。1%-2%吧。
1%-2%?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京东的同学说,把问题消灭在消费者的家门外。
首先,在“入口”这一关,要严选合作伙伴。
一方面,我们和品牌方直接合作。另一方面,我们的采销同事,也不会只坐在办公室里看报表,而是要像侦探一样,深入到各个产业带,去实地考察那些生产纸尿裤的工厂。他们要亲手去摸一摸,工厂的环境是不是真的干净整洁。要亲眼看一看,生产线是不是自动化、封闭式,用的原材料是不是正规渠道进来的优质材料。亲自去查一查,有没有完善的质检流程。只有硬件、软件都过硬的品牌、工厂,才能拿到京东的“入场券”。
接着,在“过程”这一关,要严格监控。
所有的产品,从品牌方的仓库里出来,就直接进入京东的仓库。不能从别人的手上过。我们还有自己的品质实验室,凌驾在市场、销售等等部门之上。他们会和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等权威第三方认证及检测机构合作,进行新品测评、商品入仓检测、日常巡查检测,还会不定期从仓库抽样,或者直接在平台下单购买在售的纸尿裤,进行突击抽查检测。吸收速度快不快?反渗严不严重?透气性好不好?有没有甲醛、荧光剂这些有害物质?各项指标都得达标才行。如果不合格,就不准入库,不能售卖。涉及违法违规问题,就直接移送相关执法部门。
最后,在“销售”这一关,也要进一步降低风险。
比如,提供“红屁屁无忧”服务。如果宝宝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过敏的情况,哪怕是用到最后一片出现的,我们都要全额退款。比如,提供“尺码随心换”服务。如果爸爸妈妈们买错了尺码,或是随着宝宝的长大出现了尺码不合适的问题,我们都会提供合适尺码的同款产品的更换。再比如,提供“尿裤免费送”服务。2024年,我们已经为超过118万的消费者,送出了超过1亿片的尿裤。这样一来,每一种可能因为购买纸尿裤而出现的负面情况,就都有了针对性的保障。爸爸妈妈们的试错成本,才能足够的低。
从源头筛选“靠谱队友”,在过程中保持“质量巡查”,到销售环境的“全面服务”。
我们就用这套“系统性”的工程,换回“确定性”的品质。
这样,我们就有信心向品牌方进行大规模的采购,从而降低商品的售价。我们有一款30片装的纸尿裤,就做到了平时卖40多,大促期间卖30多,最后成了3亿销售额的爆款单品。
同时,也给了我们底气,来做100倍赔偿的承诺。
28天新鲜
第二个故事,关于奶粉。
如果说,纸尿裤关乎着宝宝的舒适和健康。那么,奶粉就直接关系着宝宝的口粮安全和营养状况。
可是,什么样的奶粉,才算是好品质的奶粉呢?我接着请教。
京东的同学说,这就要看3个关键的标准了。
第一个标准,是生牛乳标准。尤其是其中的一些核心指标。比如,菌落指数。菌落指数越低,说明生牛乳中微生物控制得越好。比如,体细胞数。体细胞数越低,说明奶牛身体越健康,产奶的品质也就越高。
第二个标准,是营养标准。这个标准里,包含了宝宝成长所需要的基础营养。除此之外,这10年来,消费者也越来越重视“脑营养”。科学报告也指出,宝宝在3岁前,就会完成大脑发育的85%。所以,很多爸爸妈妈也开始关心,奶粉中是否含有脑磷脂。
第三个标准,是新鲜标准。实验数据显示,相比于出厂1-3个月的新鲜奶粉,出厂时间更长甚至是临期的奶粉中,“糠氨酸”的含量,会有明显的升高。含量越高,蛋白质的受损情况就越严重,越影响营养价值和新鲜度。同时,随着保存时间的增加,奶粉中的益生菌、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也会随之衰减。
但在过去,光是为了解决前两个标准,爸爸妈妈们就已经够费劲的了。听到这里,我说。10年前,甚至更早一些的时候,很多家庭买奶粉,是通过海淘和代购。托关系、加各种群、研究转运、和素未谋面的代购反复确认……那份折腾和辛苦,现在想起来都觉得累。
而且,费心还不一定能换来安心。代购链条长、中间环节多、真假难辨,成了典型的痛点。你可能花了大价钱,买到的却是假货或者临期品。物流更是漫长不可控。辛辛苦苦等一两个月,结果奶粉在路上爆罐、受潮,或者干脆寄丢了。更别提万一吃出问题,该找谁负责的事儿了。
京东的同学说,是的。但到了今天,随着母婴行业的不断发展,消费者们也有了可靠的渠道,能够买得到,买得真,自然也就对“买得鲜”有了追求。
于是,我们就和飞鹤、伊利、君乐宝等国产品牌一起,推出了“奶粉28天新鲜直达”的服务。
什么是“奶粉28天新鲜直达”?
就是一罐奶粉,从生产那天算起,28天之内,就必须要送到消费者手上。
要知道,奶粉在离开工厂之前,必须还要有一段7天的强制质检静置期。这7天,是雷打不动的。这就意味着,真正留给后面所有流通环节的时间,其实只有21天。
那你们是怎么用21天,跑赢奶粉的供应链的?我接着问。奶粉的供应链,可是出了名的长。
把常规的流程都“拆”了,再用高效的方式重新“拼”起来。
京东的同学说,经销商、代理商这些环节,肯定就不能存在了。奶粉要从品牌方的工厂或仓库,直接跳到京东自己的大仓。过去,奶粉一直在走弯弯绕绕的“山路”。现在,得走一条直线的“高速公路”。
“发车”的频率,也得跟上。以前,工厂可能习惯攒一批大订单再生产,一个月甚至更久才生产一次。但这样一来,库存周期太长。等卖到消费者手里的时候,可能就不新鲜了。所以,我们和品牌绑定,一起调整生产节奏,把原来的“月班车”甚至“季班车”,改成“周班车”。
可是,“周班车”要生产多少货呢?生产少了,就不够卖。生产多了,卖不掉,就会过28天。
这就要靠联合销售预测了。基于大数据,京东可以准确地预测出下周大概能卖掉多少罐“28天新鲜”奶粉。我们再根据这个预测来安排生产。
生产出来的奶粉,一旦上了高速公路,就要追求极致的效率。从品牌仓库到京东仓库,用的是京东物流的“专车”;到了京东仓库,要以最快速度完成入库上架;出库时,系统严格执行“先进先出”,保证新鲜的优先发出;在发货前,系统还会智能判断,如果你的地址比较偏远,这罐奶粉剩下的时间可能不够路上折腾,系统就会自动拦截,换一罐更新鲜的。
渠道的重塑、生产的变革、计划的协同、物流仓储的优化,以及无处不在的数据智能。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严丝合缝。
这样,我们就能用流程的“优越性”,消灭运输的“复杂度”。
而数据也显示,在推出“奶粉28天新鲜”之后,我们的销售额有了增长,核心单品变成了爆品,复购率也有显著的提升。因为对消费者来说,这项服务,并不增加商品的售价。
同时,这项服务也为国货奶粉提供了一个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让“新鲜”成为了国产奶粉的一张亮眼名片。
免费上门安装
第三个故事,关于童车童床。
说到童车童床这样的大件儿,很多家长可能已经开始头疼了。
为什么?
因为我们今天在线上买到的童车童床,通常都是“散装”的。购买的过程,可能很轻松。但快递到家之后,挑战才真正开始。
打开箱子,你面对的,是一堆散落的金属、塑料零件,各种型号的螺丝、螺母,还有一张折叠起来、可能密密麻麻写满步骤的说明书。你深吸一口气,准备大显身手。结果呢?可能是对着图纸研究了半天,还是一头雾水;可能是找遍了家里的工具箱,也找不到合适的扳手;可能是手忙脚乱地装了半天,发现有个零件装反了,或者左右不分;也可能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拼凑”起来,却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不牢固,心里七上八下,担心会不会影响使用,甚至带来安全隐患。
这个过程,耗费的不仅仅是少则半小时,多则一两小时甚至更久的时间,更是耐心和精力。对于那些动手能力不强,或者家里缺少帮手的父母来说,这简直就是噩梦。要么勉强装好,心里却不踏实;要么干脆放弃,让这个大件闲置在角落;要么就得额外花钱花时间,去找专业的安装师傅或者向实体店求助。
“拿到”商品,却不一定能“用上”商品。安装的痛点,就成了消费者和顺畅体验之间的鸿沟。
是的。我们也注意到了。京东的同学说。通过分析大量的用户反馈和售后数据,我们发现,安装困难确实是影响大件母婴商品用户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所以,从今年的3月份开始,我们也正式推出了“免费上门安装”的服务。
你在京东自营购买了童车、童床等需要安装的大件商品之后,就不再需要自己和说明书、零件打架了。你可以通过京东的客服,进行简单的预约,就会有专业的安装师傅,按照你方便的时间,免费上门,利索地帮你把产品组装、调试到位。
同时,部分的童床,还提供了免费的“送装一体”服务。商品通过京东物流配送上门之后,就直接帮消费者进行安装。连预约的步骤都省掉了。
免费?那安装师傅的钱,谁来出?
当然是京东和品牌方来出。
那这笔成本,应该不小吧?
京东的同学说,确实不小。因为每一次安装师傅上门服务,我们就要支付大约100元的费用。但是,在我们心里,其实还有一笔更大的账。
你看,提供免费安装,确实极大地提升了消费者的体验。解决了消费者的核心痛点,自然能换来更高的满意度和更好的口碑。消费者觉得在你这买东西省心、靠谱,下次自然还会来,还会向身边的人推荐。
而且,看似提高了成本的服务,实际上可能降低了运营成本。因为专业的安装确保了产品能够正确、完好地投入使用,这就大大减少了因为“用户不会装”、“装不好”或者在安装过程中损坏零件而导致的退货。每一次退货所涉及的物流、仓储、检测、二次销售折价等成本,累加起来可能比一次安装费还要高。所以,花钱提供安装服务,反而可能降低了整体的“逆向成本”。
另外,这项服务本身也是商品的竞争力。消费者在比较同类产品的时候,“免费上门安装”可能就会是一个直接促成销售的加分项。
所以,我们更愿意把“免费上门安装”,当成是一种投资。既然是投资,我们就不计较小的得失。尤其,是在涉及“社会责任”的时候。
比如,为了让敏感肌宝宝的爸爸妈妈们,可以选到真正适合孩子的洗护产品,我们从去年到现在,已经派发了200多万份婴童护肤试用品。2023年,我们也率先在行业内推出了“过敏无忧”服务。消费者在京东购买带有“过敏无忧”标识的自营商品之后,如果出现了孩子使用商品过敏的情况,就可以申请享受退货退款。如果产生了医疗费用,也由京东全额承担。现在,“过敏无忧”服务也已经覆盖了婴童洗护品类中的200多个品牌,和7000多款商品,保护了超过1500万消费者的健康和体验。
比如,在这次宝贝趴十周年发布会上,我们和江西省政府一起,联合启动了全国首个“母婴政府消费券”。比如,在四川大凉山、青海果洛州等地,进行“母婴爱心行动”,捐赠了超过200万的母婴物资。再比如,除了刚才聊到的红屁屁无忧、尺码随心换、奶粉28天新鲜直达、免费上门安装、过敏无忧,这些年来,我们还不断推出了尿裤免费送、人生第一瓶、品质溯源、不爱吃包退等等服务……
这样,我们就能用服务的“全面性”,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
这些账,都是没法算的。但是,一定要做。
因为,京东真正想做的,是让越来越多的家庭,用更低的成本,实现更高品质的育儿。
3个故事,讲完了。
不知道现在的你,是什么样的感受?
一眨眼,“宝贝趴”的活动,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宝贝趴的这10年,其实也是母婴行业不断发展的10年。而京东母婴,也和这个行业一起,用10年的时间,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
一个对品质持续坚守的故事。一个和价格拼命死磕的故事。一个对服务不断延伸的故事。
而这个漫长的故事,最终,也汇聚成了两个沉甸甸的字。
信赖。
而对于母婴行业来说,这份信赖,尤其重要。
因为在这个行业的背后,是千千万万个有血有肉的家庭。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商品本身,更是一份确定性,一份安心感,一份“把孩子交给你,我放心”的托付感。
祝福。
祝福京东。
也祝福有血有肉的母婴行业,越来越好。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观点 / 刘润 主笔 / 二蔓 编辑 / 歌平 版面 / 黄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