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年高考,母亲让我穿了3天的红内裤,学校放榜的那天,我哭了
发布时间:2025-04-10 07:13 浏览量:7
声明:原创首发,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我叫朱芳,1974年出生,今年50岁。
93年,18岁的我,像今天1342万考生一样,参加决定命运时刻的高考。
那时候,大学还没有扩招,真的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父母亲从小就告诉我们,农村的孩子,只有通过高考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我从小就知道要努力读书,可由于天资不聪慧,成绩也只是中等偏上,而且不太稳定,时好时坏的。
小学是在村里读的,每天回几次家。初中是在隔壁镇里读的,一周回家一次。高三那年,我撞大运地竟然考上了市一中。
全家人开心得不得了。他们认为考上市一中的,大学基本上是稳了。
那时候考高中凭的是考试成绩,很少听说有走关系的。
就算凭关系花钱买进去的,也不能相差2分,1分1万元。相差3分的是完全没希望的。没考上的好多都回家务农了。
开学报到那一天,母亲提前将360元的学杂费,分成3份,每份120元。
她将一份放进棉絮中,一份放进棉被中,再分别将棉絮和棉被折叠成圆桶状,塞进洗干净的蛇皮袋中,防止路上弄脏。
然后将另外一份,用针线缝进内裤腰间,确保安全。
那时候,扒手小偷很多,技艺很高超,经常神不知鬼不觉地,钱就不见了。
母亲挑着一担棉絮棉被,带着我,走了半个多小时到镇上,在路边等车。
由于是开学季,我们等了两趟车,才好不容易地挤上车。
我们坐了一个多小时到达市里的车站。然后又走了30多分钟,才到达市一中。
母亲怕我把学杂费弄丢了,硬是要自己到教导处交学费,并拿到交费收据。又帮我买了一个星期的饭票和菜票。
学校里的伙食很丰富但也很贵,早餐有油条,馒头,咸菜,还有稀粥。油条1毛钱一根,馒头五分钱一个,粥五分钱一碗。
中餐一个荦菜要两毛多。我舍不得吃,每次就打素菜。有时候就泡了一包方便面敷衍地对付一顿。
每月生活费30元,再加上放月假来回车费,一个月50元就够用了。
能考上市一中的都是成绩比较好的。上高中和众多学习尖子聚在一起,我立刻被碾压得简直惨不忍睹了。
我们一共上八门课程,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每天晚上上自习到9点钟。
刚开始英语课完全听不懂。初中老师讲英语课,是用中文来讲,读单词读句子时才用英语,可是高中老师整堂课都用英语讲,我非常不习惯,上课像听天书一样。
还有数学,物理真是太难了,高一时就开始上"集合"的概念,什么有限集合,无限集合,搞得我脑子里面全都是集合。
物理上力学、矢量、电学、曲线运动,全是一团浆糊。
我清楚地记得,首次月考时,我考到班上的第36名,总共才50个学生。
我遭遇了灭顶之灾,从此萎靡不振。
高一下学期,开始分班。我分到文科班,日子还稍微好过一些,但是成绩始终也只是中等。
93年这一年,终于迎来了高考。
其实,高考对我们来说已经麻木了,只是多了一场考试而已。
因为从高二下学期开始,基本上每个月考一次。高三上学期是每周考试,下学期每天都在做试卷。
93年5月份,学校就开始让我们填志愿。
对填志愿,我完全是找不着北。我成绩中等,好的学校不敢填,不好的学校又不想填。后来看同桌的同学怎么填的,我就跟着抄了一遍。
记得那年高考前一个月,放月假回家,母亲拿了3条红内裤给我,让我务必带上,并强调高考3天,6月7号,8号,9号,3天,每天穿一条红内裤。
我有点啼笑皆非地看着母亲说:"你至于吗?搞得这么神秘兮兮的?"
原来前几个月,母亲特地跑到街上去买了3条红内裤,提前把它洗好、晒干、叠好,装在一个塑料袋里,就等着我回家。
母亲笑着说:"我听桂枝婶说,她女儿当年高考时就是穿的红内裤,结果考了现在这所好大学。"
母亲继续讲:"如果真的考上好大学,那这红内裤也没有白买。反正你要穿内裤,穿什么颜色不都一样?红色的穿在里面,别人也看不见,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对吧?"
我有些抗拒地说:“你这是封建迷信。”
父亲在旁边笑着说:“你就让你母亲宽宽心吧,反正也就3天,考好了比啥都强。”
母亲还问我:"高考那几天,要不要我到你们学校门口为你助威?做好你的后勤工作。"
我吓得连忙摆摆手,告诉她:"我们是去实验初中考试,学校统一用客车把考生拉过去,考完了再一车拉回来。你去学校帮不上任何忙,还会给我增添压力。"母亲同意不去了。
返校前,母亲破天荒地给了我200块钱,让我高考期间吃好喝好。
学校提前拉我们过去熟悉考场,让大家知道自己在哪个教室,怕当天慌乱找不到地方。
6号那天晚上,洗完澡后,我就穿上了母亲精心给我准备的红内裤。
7号早上,我们坐了20多分钟到实验初中考试,我有点晕车。
统一检查准考证,身份证后进入考场。包和袋子全部放在教室的后面。
考试时,桌上不准垫任何东西。连草稿纸都是考场老师发的,只允许带笔和尺子。
每个教室都挂了一个大的时钟,随时都可以看剩下的答题时间。
考试卷子发下来后,老师提醒我们先填写名字,准考证号,再做题应答。涂答题卡一定要用2B铅笔。
拿到题目后,老师让我们先看一下,试卷的两面都有题目,千万别只做一面。
我瞄了一眼,从第1题开始做,不会做的跳着做第2题,就这样子一直往后。
有时候题太复杂了,没把握的也跳到后面去。把容易的先做完,有时间再来啃硬骨头。
老师说交卷了,我才恍然隔世地离开考场。考完后,感觉仿佛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走出考场,看到在外面焦急等着的家长,已经准备好了西瓜,清凉茶等,迎接自己的孩子。
有的家长关心地问:"考得怎么样?还行吧?"有的同学在对答案。
老师走过来疏导:"大家赶紧上车,回去吃饭休息,这一门考得怎么样都已经定型了,别对答案了。考完一门丢一门。"
就这样过了3天,懵懵懂懂的总算考完了。老师把正确答案给了我们,让我们自己估分。
我感觉自己好像生活在梦中一样,有些题目答案记得也不是很清楚,张冠李戴地对了一下,好像也只有300多分。
我失落地走到宿舍收拾行李,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到镇上,又走了半个多小时回到家中。
父母亲都不在家。大弟在读初中,二弟读小学,他们也还没有放学。我一个人蒙着头在家睡了两三个小时。
中午吃饭的时候,父母亲从外面干活回来。
他们一进门就问我:“芳芳,回来了。考得怎么样?”
我心虚地说:“不知道,尽人事听天命吧。”
接下来每天在家帮着父母亲干农活,无精打采地等到7月份。
到了成绩放榜的那一天,我一大早便坐车回到学校。
大大的红色榜单,贴了五大张,我心里狂跳不已,又期待又害怕。
我从上面一个一个名字往下看,找了3遍,都没有找到我的名字。原来本科文史类445分才能上榜,专科也要440分。
班上好几个同学的名字出现在榜中,看到他们喜气洋洋的样子,我用羡慕嫉妒的眼光看着他们。
终于确定自己名落孙山的那一刻,我哭了,眼泪控制不住地夺眶而出,辛辛苦苦读了十几年的书,一键清零,啥也没有了。
我承认自己不够聪明,但是我从来没有偷懒,我真的是在努力地学习。
可是后面实在学不进去了,学多少脑袋都记不住,我也没办法。
我从人群中挤了出来,一个人站在旁边的树角下,万念俱灰。
这时,何艳走过来,拍了拍我们肩膀说:“朱芳,别难过,我也没考上。”
她和我相约,一起到深圳打工。我苦笑了一下,同意了。
当时我的想法是,只要能离开农村,不天天看着父母亲那张失望透顶,而又历尽沧桑的脸,去哪里都行。
如今,31年过去了,我也凭借自身的努力,在一家世界500强的企业中担任中层管理者。也已经在深圳落户,买房买车了,孩子也是深圳人了。
这几天又是一年一度全国高考的日子,所有的家长对孩子都是寄以厚望,希望能“鱼跃龙门”。
我只想对家长们说,万一孩子未能考上理想中的学校,请你们千万别指责孩子,毕竟本科的录取率也只有37%左右。
现在大学扩招了,加上大专,录取率达到了80%,读什么样的学校,只要努力都能学到东西。
而且条条道路通罗马,外出工作,自己创业也有大把的逆袭机会。
最后,祝福所有考生“金榜题名”!祝福所有家长“梦想成真”!
素材/朱芳 文/邻家十月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