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爱你的人,才有这个特点

发布时间:2025-03-08 01:17  浏览量:4

文章来源 / 怀左

什么特点呢?

真心盼你好,并且很唠叨。

周一我在家躺了一天,着凉、发烧,原因是上周先升温又降温,感觉热后我把秋裤和背心都下了,换上了轻薄的衣服,然后降温十几度,躺了。

我妈听我说秋裤也不穿后,没事就说两句,赶紧穿上,三十来岁了烧的你?又不是小孩。

我说了好几遍,没啥事,根本不冷。

当然,还是有点小冷。

这对话一下子把我拉回了以前,我妈总会不厌其烦地告诉我穿好衣服、穿好秋裤、不要凉水洗头、少熬夜,但那时候我哪会听这些,能少穿就少穿,大冬天就直接用凉水洗头洗脚,一般晚上过了十二点才睡觉。

一边觉我妈怎么这么烦,另一边也想会,我妈她不会觉得自己烦么,总说同样的话。

这成了一个多年疑问。

但这个大难题,我现在已经靠自己解开了。怎么解的呢?我自己在看孩子时,会不断提醒他,“慢点、慢点,看路”,带出去玩时,更是不停地提醒,同时还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注意不安全因素,第一时间要冲上去。

第一个感悟是:保镖这活不好干呀,一个好的保镖,专业素质要过硬,专注力还得强;第二个,就是对上面问题的解答,根本不是我妈烦,我自己其实更烦,因为关心则乱,真正爱一个人,恨不得把心都掏给对方

现在陪孩子时,我会说无数次“把鞋子穿上”、“不要跑”、“慢点”、“好好吃饭”、“小心点”……这么一套语言系统,随着孩子的长大而变换,等他再大一些,也许就会变成“把衣服穿好不要乱脱”、“天冷了穿上秋裤”、“把伞拿上”、“去了学校好好学习”……

曾经不想听的话,某天真正从自己嘴里跳出来之后,就会形成人生的完美闭环,那时候,“养儿方知父母恩”这七个大字,会一次次跳出来,拍击我们的感受系统。

相信无数父母都是这么走过来的,其实过去也挺懒、怕麻烦、遇事会退,但是为了孩子,会竭尽全力,会不辞劳苦,会想方设法,会小心翼翼,会一个人时默默流泪,会把最好的状态留给真正在乎的人。

交付真心时,可能会被孩子认为是啰嗦、麻烦、强势;而等孩子真正理解时,啰嗦的人已经白发斑斑。

理解,是有时间差的。

这也是比较残忍的一点,超前的付出与滞后的理解,永远无法在一条线上。所以从时间线上看,爱是向下传递的。当然这不是说我们对父母不好,而是,一般情况下,父母给的更多。

于是,我也理解了朱自清的《背影》。

是真的理解了,不是以前上学时那种,老师问理解了没,班里同学一起说理解了。真的吗?反正我没有。说句实话,我那时还无法理解那种很平实的语言,知道他父亲买橘子不容易,还但是无法深层次共鸣。所以我只是做题层面的理解,并不是感受方面的。

今天我又重读了一遍。

文章中先勾画背景,祖母去世,家中办丧事,父亲又没了工作,一片惨淡。丧事办完,父亲去南京谋差事,他去北京读书,父子二人同行离开老家。

文字精炼,叙述平实,之所以小时候读起来没有太多共鸣,是因为朱自清写得极其克制,许多感受性的东西,他没有抖落出来,而经历丰富后的我们,是可以去脑补的。

站在他父亲的角度,给自己母亲办丧事时的哀痛与哀思,自己丢了工作后的前途未卜,儿子回来后又要强撑着给孩子打气。各种感受交织,但他作为父亲,在孩子面前,装也要装出强大的样子,所谓父爱如山,许多时候,其实都是强撑着的。

父亲,也是奶奶的儿子,曾经也是一个天真脆弱的小男孩。

文中的儿子呢,先和朋友一起约着玩,第二天还反复告诉父亲,不用送,我已经很大了,没必要麻烦。父亲本没时间,但他终究不放心,坚持亲自送。

年龄小时,承载不了过多复杂;

年龄大后,平时要扮演出轻描淡写。

一路上,父亲嘱咐茶房照顾儿子,嘱咐儿子照顾好自己。

儿子什么感受呢?

原文中说: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就像我们总嫌父母烦,一样的,多年后回头看,都是自作聪明。

其实反复的背后都是关心,都是关心的方式展现,而反复多次,表的就是强调。不然呢,一句话不说?每个人在自己真正关心的人面前,都会显得笨拙,是的,在意就会笨拙,过于关心就显得啰嗦。

到了站台,儿子让父亲走吧,父亲坚持要去买几个橘子。

重要的不是橘子,而是父亲想和儿子再多待一会,买橘子也只是一种表达爱的方式,并且恰好在那个时候,看到了对面有卖橘子的。换成苹果,父亲买的就是苹果了。

父亲把橘子买回来,过了一会,说了两句很简单的话。

第一句是:“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走了几步,回头又说了一句:“进去吧,里面没人。”

如果你送过人,就知道这个延误的过程和最后回头的含金量

因为对于礼节性、客套性的送人而言,根本没必要回头,到站即可,不需要陪着一起等,即便等了一会,也根本没必要回头叮嘱。只有对那种很舍不得的人时,才会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念念不忘。

另外父亲的表达和母亲的表达也不同,父亲会叮嘱,但都是短句,千言万语在心中,倒出来的只是一点点。文中朱自清的父亲,送别过程中的笨拙与不舍,都刻画得恰到好处,《背影》真不愧是经典好文。

最后父亲的背影终于混入人群,再也找不到。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