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忆亲:旧时光里的温暖与坚韧
发布时间:2025-04-01 06:09 浏览量:3
清明将至,细雨如丝,朦胧的雨幕拉开了记忆的长卷,那些与父母共度的艰苦却温暖的岁月,如同老电影般在我脑海中缓缓放映。
在我年幼的记忆里,我们一家七口挤在狭小昏暗的屋子里。父亲作为全家唯一的顶梁柱,每日迎着晨曦出门,披着暮色归家。他在单位里辛苦劳作,用微薄的工资艰难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那时候,家里的经济捉襟见肘,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窘迫的气息。
衣物对于我们兄弟姐妹来说,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哥哥姐姐穿小的衣服,轮到我时,早已洗得发白,布满补丁。鞋子也常常不合脚,脚趾头时不时就从破洞里钻出来。有一回,学校组织忆苦思甜展览,老师要求每个学生带上能体现过去艰苦生活的物品。我背着那个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的小书包去参展,它见证了我们一家为生活努力挣扎的岁月。
直到我8岁那年,街道成立了五七工厂,母亲毅然加入其中。尽管一个月仅有8块钱的收入,但这微薄的工资,如同冬日里的暖阳,给我们这个贫困的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母亲每天忙完工厂的工作,还要马不停蹄地赶回家,洗衣做饭,操持家务。在昏暗的灯光下,她常常熬夜为我们缝补衣物,那专注的神情和飞针走线的身影,至今仍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学生时代的各种活动,对我来说总是充满了尴尬与窘迫。记得有一次学校搞活动,要求穿白衬衫。可家里哪有多余的白衬衫呢?无奈之下,我只能穿上姐姐的圆领衬衫。当我穿着这件与众不同的衬衫走进学校时,同学们异样的目光和窃窃私语让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还有初中参加运动会时,我没有运动裤,只能穿着秋裤,别上一枚别针就去参赛。尽管在赛场上我努力奔跑,但内心的自卑却如影随形。
然而,即便生活如此艰难,父母从未在我们面前抱怨过一句。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教会了我们坚韧与乐观。父亲每次回家,总会给我们讲单位的趣事,逗得我们哈哈大笑。母亲则变着法儿用有限的食材,为我们做出可口的饭菜,让我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我们兄弟姐妹相互扶持,共同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
如今,父母都已离我而去,但他们的音容笑貌、谆谆教诲,依然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在这清明时节,我怀着无尽的思念,缅怀他们为家庭付出的一切。那些艰苦岁月里的点点滴滴,不仅是我人生的宝贵财富,更是父母对我们深沉的爱的见证。
窗外的雨依旧淅淅沥沥地下着,我仿佛又看到了父母忙碌的身影,听到了他们亲切的呼唤。我知道,他们一直都在我身边,从未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