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裤子放屁的增程车”为啥成了市场的新宠?内行人道破,太真实
发布时间:2025-03-27 21:00 浏览量:3
如果5年前你说增程车会火,很多人可能会笑你不懂车:
因为在当时,增程被贴上了“落后技术”、“过渡产品”的标签,怎么看都不值得吹。
可如今,理想卖断货、零跑销量猛涨,连小鹏都悄悄把增程提上了战略级别……
一个曾被吐槽“脱裤子放屁”的技术,怎么突然成了香饽饽?
今天,作为一名内行人,就跟大家聊聊这里面,到底藏着什么门道。
提到这个问题,很多人或许会觉得——“这不就是技术发展带来的结果吗?”
以前做不好,现在技术成熟了,自然就香了。
听起来没毛病,但真相却并非如此。
因为增程车,其实一点都不“新”。
早在十几年前,它就已经出现在市场上了,只是那时候,没人愿意认真看它一眼。
比如2010年的雪佛兰Volt(沃蓝达),就是典型的增程思路:
用电机驱动,电池不够了就让发动机上来“发电”…
听起来是不是跟现在理想、问界那一套挺像的?
后来,国内也有玩家跟进。
譬如日产出过,广汽搞过,连曾经如日中天的宝马也试过增程系统……结果呢?
没有一个成气候的。
要说产品力,其实不少车型也挺先进的;
但问题是,在那个“油车当道”的年代,没人真正在意这种“四不像”技术。
一方面,油车便宜、成熟、跑得远,谁会冒险买个“半电半油”的新物种?
另一方面,当时的电池技术也不行,发动机和电机之间的协同非常差。
真正开起来,要“电不像电,油不像油”,用户体验并不好。
所以你看,增程技术早就摆在这了,不是没人做,而是没人做得起来。
那问题就来了:同样的技术、同样的逻辑,为什么现在突然火成这样了?
首先,在于理想汽车的设计思路真的很精妙。
说白了,它真正把这个技术应用到了极致,落实到了消费者的心坎上。
要知道,早些年的增程车有个根本问题:电池太小、油用得太多。
拿第一代沃蓝达来说,电池容量只有16kWh,差不多就能跑个60多公里。
这意味着日常通勤电根本不够用,稍微跑远点就得烧油。
更尴尬的是,那时候的油价并不便宜,电也不便宜,保养成本也没少。
搞来搞去,还不如直接买辆普通油车。
说到底,与其说它是“电车里会烧油的”,不如说是“油车里会充电的”。
消费者一看:不纯粹、不便宜、不好开。三不沾,自然没人买账。
但理想却没有这么做,它彻底反过来了——改做了很大的电池,更常规的油箱。
这样一来,纯电续航有个200公里,城区通勤更实用,自然就就更被接受了。
其次,在乘坐体验上,增程车也作出了极大的革新。
简单点说,就是把车真做成了“移动的家”。
虽然听起来有点夸张,甚至有点土味。
但真开过、真坐过的人都知道:这句话看似没啥技术含量,却精准击中了无数家庭用户的心。
因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车企根本没打算满足这方面的需求。
你想要空间大一点?座椅更舒服?不是不行——买奔驰S、迈巴赫去。
在他们眼里,这些舒适性配置是给富豪的,普通人不配拥有。
直到理想出现,才把这一切彻底打破了。
不再强调什么“驾驶质感”,也不靠“品牌调性”忽悠人。
而是踏踏实实把用户想要的配置,一样不落地全装进车里:
空间要大?直接上中大型SUV;
座椅要舒服?航空头枕、电动腿托安排上;
孩子想看动画片?后排大屏幕不缺;
想喝冷饮热饮?车内冷暖冰箱一步搞定。
说到底,就是把过去“贵族专享”的体验,变成了普通家庭的日常标配。
这样一来,增程车所以越来越火。
这也是为什么,它从不做小车、不做轿车,基本都集中在SUV,尤其是中大型SUV上——
因为它靠的,就是这套以家庭为中心的逻辑,打动了消费者,赢下的市场。
总的来看,增程车的确不完美,技术上也没多先进。
到现在,还有不少人不太看好这种路线。
但我想说的是——质疑技术没问题,关键看车企有没有拿出点诚意。
如果你真能端出一套有用、好开的解决方案,别说增程了,就算回归燃油,也照样会有人买单,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