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革命家有多节俭?周恩来的内衣内裤,洗哭大使夫人!

发布时间:2025-03-22 01:37  浏览量:4

这是周总理访问马里时的照片。他的这身穿着,就是人民心中总理的样子。

可你知道吗?他这套中山装里的白衬衣,其实早已是补丁摞补丁,仅袖口和领口,就不知道缝补了多少回了。

周总理的人格魅力、高贵品德、以及为人民、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就算写光这世上所有的纸,也无法道尽。

他的事迹广为流传,无论是各级领导,还是普通百姓,无不被他的魅力所倾倒。现在许多上了岁数的老人,每每回忆起周总理,总是忍不住流泪,心也疼得要命!

但今天,我们不说其他,只聊周总理的节俭。

左三,朱红,左一,赖亚力,最右边的是陈毅

朱红是赖亚力的夫人,他们夫妇常驻马里,是中国驻马里的第一任大使。

有次,朱红帮周总理洗衣服,可当她看到这些打满补丁、布已经都糟了的内衣裤时,立即就哭得泣不成声了。

她看见,总理的所有衬衣,只有领口和袖口是换了新的,其余部分都是补丁上面打补丁,朱红一边洗,一边流泪,几乎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只能喃喃地念着:总理……

特别是贴身的内衣裤,布已经糟得不成样子,只要稍用力搓,就会漏个大洞,可周总理就是不肯买新的!

看到这,有些人可能会说胡扯!周总理身边那么多工作人员,为啥会让大使夫人给周总理洗内衣内裤?

要说这个,就不得不谈周总理的“神秘皮箱”。

周总理每次出国访问,都会带一个皮箱子,警卫人员对这箱子看得很紧,抱在怀里,箱不离手。

时间长了,许多国家的服务人员就都记住了,也十分好奇,有次,一个外国服务员悄悄问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

“总理的箱子里是不是装了好多钱呀?不然你们怎么都这么紧张?”

总理身边的卫士一听这话,往往心里泛酸,转过头去,默默流泪。

其实,这箱子里装的只是生活用品,是打满补丁的内衣裤、是黄埔时期的旧牙缸、是擦没了毛、剪断后再把两边缝一起的旧毛巾!是从延安时期一直穿到他去世的旧睡衣!

试问一下,作为我泱泱大国的一国总理,这些打着补丁的衣服如果被外人看到,会怎么议论?他们毕竟不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国人的想法也不一样。所以,卫士们才会对皮箱如此看重。

在宾馆下榻后,每天早晨总理一起床,首先由卫士进去,该收的收,该藏的藏,行李箱锁严实了,才放服务员进。到了晚上,总理再休息时,再开锁取出总理所需的物品。

在“家”时,如果总理的贴身衣物脏了,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就会直接洗了,可出国访问则不同了。

出于安全和影响两方面考虑,衣服既不能拿到外面的洗衣店去洗,也不能自己在宾馆里洗,因为不管怎样,都会让外人看到,影响不好。

所以总理换下来的衣服,都会送到大使馆,请那边的工作人员帮洗。每当这时,大使夫人都会亲自动手。

慢慢,这项服务就有了传承。

1964年,周总理出访埃及。刚下飞机,陈家康大使的夫人——徐克立就将脏衣服统统收走了,准备拿回家洗。

当这位大使夫人看到总理满是补丁的衣物后,也哭了。不过,她是边哭、边骂、边上火、边洗。她骂谁呀?她骂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们。认为是他们没照顾好总理。

等她去宾馆送还时,一见总理的卫士长,就发起火了,批评道:

“你们简直不象话!你看看,你们都看看这种旧衣服,连我们使馆的工作人员也没有谁再穿,你们就叫总理穿这样的衣服?太不象话了!”

总理的秘书、卫士们也委屈,就苦笑说:“我们不想给他做新衣服吗?可你能说服得了他吗?”

大使夫人信心满满,从包里掏出三件刚买的外国衬衫,说:“我和老陈用自己的钱买了3件衬衫,我们知道总理的习惯,这不是花公家,算我们送他的还不行吗?”

卫士长见和她讲不明白,就让她自己去。结果可想而知,徐克立碰了一鼻子灰,还挨了总理的批评。

“我们是拿自己的钱给您买的!”徐克立据理力争着。

“你们的钱又是哪里来的?还不是国家的外汇吗?我要是做衣服,在北京就做了,何必花外汇在国外买?”

总理始终强调一条:帝国主义对我们搞封锁,外汇尤其珍贵,要花在刀刃上,一分不能浪费。他只收下自己的旧衣服:“再说,我也有衬衣,破一点儿,还能穿么。”

周总理将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革命、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

他在最后的一段日子里,病魔缠身,吃东西已经十分困难了。有天,他忽然开口,像是自言自语般说:“要是能吃到桃子就好了。”

总理一辈子在吃上,几乎没提过要求,负责照顾他的卫士们都心疼得不行,赶紧出去买桃子。

可是,那时正值严冬,也不像现在,能吃到反季水果。几个工作人员开始商量,最后就买了两瓶桃罐头,心里愧疚得不行!

建国后,周总理不分日夜的操劳,每天睡眠甚至不足4个小时,年年如此!他栽了一辈子树,却不肯享受一颗“果实”,直到生命快走到尽头时,才提出想吃一口桃子。

不过,即便不是鲜桃,周总理吃了半口后,还是十分满足,据他的卫士长回忆,在帮他擦嘴时,总理虚弱地说:“谢谢,谢谢你们。”

这是在人民吃到鲜桃后,他才吃到的第一颗“胜利果实”,这是人民吃不完的,制成了罐头的果实。

他……享受得太晚了!

参考资料:

《周恩来:永远的榜样》,李洪峰

《走下圣坛的周恩来》,权延赤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