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掉一个孩子,你就讲道理、讲道理、不停地给他讲道理

发布时间:2025-03-21 15:07  浏览量:4

闺蜜梅子说:

前几天儿子犯了个错,他爸对他碎碎念的教育了好长时间……儿子最后忍无可忍的来了一句:爸,别说了,我有点儿反胃……你还不如像我妈那样打两下算了!

你说为啥越跟孩子讲道理,他越不听,甚至跟你反着来?

说到教育孩子,很多人头脑中联想到的第一个词汇,那就是讲道理。

但事实却是这样子的:

告诉孩子多穿点,不然会感冒、着凉,他觉得你好烦;

叫孩子别玩手机,伤害眼睛、破坏注意力、影响学习,他玩得更嗨了;

让孩子早点睡,不然起不来,他这次气呼呼地听话睡觉了,下回继续,你不催他不睡······

很多父母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一般都是先讲道理,发现讲道理没用就去批评,实在不行就发脾气,最后孩子气消了再来个动之以情,在孩子情感上做文章,以此来“感化”孩子。

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这是3种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特别是“讲道理”,把“讲道理”当成是教育,这几乎是所有“问题家长”的通病。

武志红老师说过:

“世界上最无效的努力,就是对孩子掏心掏肺的讲道理,你讲的道理越多,孩子越反感,更不愿意和你沟通。”

只会跟孩子讲道理的父母,永远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为什么父母越说孩子越不听

曾看到过一位网友的倾诉:

“从小到大,无论大事小事,妈妈都唠叨个不停。

我越躲,妈妈的指责越严厉。

我越跟妈妈对抗,妈妈的惩罚越严重。

终日与愤怒、沮丧、自卑为伍,现在的我已经不知道学习的乐趣何在,不知道人生意义何在,不知道活着的乐趣何在!”

父母无休止地唠叨和说教,带给孩子的伤害无异于打击、贬低等语言暴力所带来的。

从业30年的心理学从业经验的医生Myers,总结了5条父母反复讲道理却没用的原因:

1,令孩子厌烦

2,讲得越多,听得越少

3,被一直唠叨的孩子有受控感

4,会让父母的话变得越来越不值得听

5,会让孩子更逆反

当一个道理讲了太多遍,就成了最无用的唠叨!

正面管教中有句话说得特别好:

“只有当孩子感觉更好的时候,他才能做得更好。”

只有当父母放下高高在上的说教,给予孩子尊重和认同,孩子才能获得自信,变得越来越好。

“孩子的问题与父母的表现密切相关。” 如果你的孩子听不进去道理,不妨换个思路:

1 把为什么留给自己

很多父母会逼着孩子质问:你为什么不穿衣服?你为什么要这么不听话?你为什么不告诉我?

先不说很多孩子说不出具体原因,在质问状态下,你认为孩子会回答你真实原因,还是他认为你能接受的原因?

将为什么这个问题留给自己。

为什么我的孩子会这样?

为什么我没花时间去观察一下孩子,他这种行为或者感受是怎么形成的呢?

冷了要御寒,这是人的本能。孩子冻得流鼻涕,可就是不肯穿衣服,到底是为什么?

是孩子皮肤敏感,衣服不舒服还是孩子不喜欢这件衣服?

2 让孩子亲身体验并承担后果

从孩子懂事起,父母就应该用行动让他们明白,所有人都应为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这样,孩子才能谨慎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比如孩子该好好吃饭的时候不吃,那就让他体验一下饿一顿肚子的后果,以后他到了饭点上就知道乖乖吃饭了;

晚上写作业磨磨蹭蹭、拖延到半夜,让他体会一次强忍睡意熬夜赶作业的感觉,或者作业完成不了被批评的感受,他就会懂得抓紧时间,养成好习惯。

在安全范围和不造成严重后果的前提下,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后果,哪怕会吃点亏、受点苦,都不算什么,他所收获的经验与主动调整自身行为的改变,才是最珍贵的。

3 认同孩子的情绪,和孩子共情

如果你不能够理解一个人的感受,你永远无法让他接受你的“道理”。

天气变冷了,他们总想让孩子多穿点,可孩子却不觉得冷,话说多了,孩子索性躲到房间里不出来。

苦口婆心地讲道理,孩子未必能理解他们的用心良苦,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

其实,孩子在情绪低落时,父母能做的不过是给孩子一个拥抱,并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支持和鼓励他们。

比道理更有效果的是父母的安慰。

前段时间,微博上一则国外搞笑视频,就把“共情沟通”展现得淋漓尽致

家有14岁女儿想穿超短裤上学,这让爱女心切的老爸操碎了心。

一味阻止孩子穿超短裤,显然没用;要想讲些大道理,正值青春期的女儿也听不进去。

最后,老父亲灵机一动,直接套上了同款超短裤,还特地到女儿面前秀起了身材。

正当女儿疯狂大笑时,老父亲说出了自己的建议,并且强调,如果女儿不改变主意,自己就干脆穿着超短裤去接她放学。

女儿笑着接受了父亲的建议,一次沟通危机就这样在欢声笑语中解决了。

网友纷纷留言:“这样的老爸也太可爱了!”“想到家里那位只会板着脸说大道理的老爸,就觉得心塞。”

他没用滔滔不绝的大道理,也没一味指责、强行干涉,而是让女儿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到“穿超短裤”的样子,意识到自身做法的不妥。

这种“攻心为上”的亲子沟通,既让家长实现了初衷,也让孩子感觉被尊重,是实实在在的“双赢”。

4 分清目标和期待,把期待转化成目标

人们只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不能让别人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很多人常常弄混自己的目标和期待。期待是你希望别人做到的事情,而目标才是你能做到的事情。

只有决定权在你手上的事情,才叫做目标。比如,我这周要看完一本书。我要减肥10斤。我今年要学习更多心理学。

如果你问:我怎样才能让老公更关心我?不如把这个问题换成:我能做点什么,让老公明白我需要他怎样关心我?

既然讲道理的后果不好,为什么父母仍然要讲呢?

原因很简单:家长期待孩子的行为或思想,达成自己的某个期待。

而所谓“讲道理”,是我们借着“道理”的外壳,让孩子帮我们处理自身的问题而已。

所以呀,有一句话说: 育儿是一场修行,养的是孩子,修的是自己。

走出来的关键,并不在于如何对待孩子,而在于家长如何对待自己。

我们想要孩子听话,最应该避免“讲道理”!

假如我们自己做到了,孩子也自然更容易习得 ;假如我们自己都做不到,却要求孩子做到,还美其名曰“为你好的讲道理”,这就是双标!

我们总是对自己宽容,对孩子严苛;对自己放纵,对孩子紧盯;给自己无数借口,却不肯给孩子一点接纳,

其实我们最需要做到的是:严于律己,宽以待娃!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