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内裤变“毒裤”
发布时间:2025-03-19 16:00 浏览量:3
涉及产品安全时,消费者要练就一双“慧眼”
“旅游塞5条,轻便不占地儿”“梅雨季救急必备”……一次性内裤以其便捷性成为现代人出行的“必备品”。然而,今年央视3・15晚会揭开的行业“黑幕”,却让这一日常消费品蒙上阴影。当大众回想起自己曾毫无防备地穿过的一次性内裤可能是“问题内裤”时,不禁脊背发凉,后怕不已。
依据GB 15979—2024《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要求》,一次性卫生用品生产车间应整洁,有空气净化或消毒设施,且不得存放无关物品。央视3・15晚会曝光了河南商丘市虞城县一次性内裤黑作坊乱象:作坊车间环境恶劣,工人徒手操作,原材料与垃圾混放,工作台兼餐桌,成品随意堆叠。而且材质造假,以“涤”充“棉”,甚至以“纯棉”作为产品名称。更为恶劣的是,工人用强力去污剂处理内裤上的污渍。同时,大部分产品未杀菌却谎称经过环氧乙烷消毒,并且通过印制假灭菌标、张贴假指示卡、提供假报告、制作假视频等一系列手段欺骗消费者。
这些流入市场的“毒裤”,成了威胁人体私密健康的隐形杀手。笔者查阅资料发现,其原因有三:其一,未经过灭菌处理的内裤极易滋生和携带大量微生物,当与人体最为私密敏感的部位密切接触后,极有可能引发泌尿系统感染,例如常见的尿道炎、阴道炎等。其二,劣质的材质不仅触感粗糙,还会对皮肤产生强烈刺激,引发过敏反应和各类炎症。其三,用于处理污渍的强力去污剂不仅气味刺鼻难闻,而且长期接触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造成严重危害。长期穿着“毒裤”犹如悄然埋下一颗“定时炸弹”,很可能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巨大危害。
央视3・15晚会曝光“毒裤”后,相关监管部门和企业迅速行动。商丘市市场监管局、卫健委等部门成立联合工作组,对涉事企业进行查封,对所有成品、半成品及原材料等作现场封存,下一步将依法依规严肃查处。此外,一些知名企业紧急采取措施,下架了旗下的一次性内裤产品。
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为了自身的健康安全,若已购买涉事品牌的一次性内裤,请务必停止继续使用。同时,在选购一次性内裤时,一定要保持谨慎,选择正规可靠的品牌;仔细查看产品包装上的生产许可证号、卫生许可证号等关键信息,密切关注产品的灭菌方式,认真检查包装是否完好无损。此外,可打开包装闻一闻,确保产品没有刺鼻异味。
在这个效率至上的时代,我们追求生活便捷无可厚非。然而,涉及产品安全时,消费者需要学会在纷繁市场中练就一双“慧眼”,精准识别并选择真正让人安心的产品,做好预防,防患于未然。
*本文将在《产品安全与召回》杂志2025年第2期刊发,转载请注明来源。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
关注产品安全与产品召回的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