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耀性贫困”也是时尚潮流:水洗、磨边和破洞的牛仔裤

发布时间:2025-03-18 18:12  浏览量:4

所评图书:

书名:《时尚、文化与身份认同》

作者:(美)弗雷德·戴维斯

译者:熊亦冉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年1月

服装的象征意义显然与社会阶级有关。这也是西方社会学视域中,有关时尚、服饰的文化研究中最为常见的议题。

服装的阶级性,并不是简单意义上要求人们对号入座,在服饰体系上去匹配自己所属的阶级。通常而言,服装作为文化编码的一种载体,承载着地位诉求或者地位异议。

在古代,服装以及其他符号体系,共同组成政治和社会等级制度的一部分。这也是为什么无论古代中国还是欧洲,人们通常会对暴富人士身着明显僭越自己原属阶级的服装感到愤恨。但贸易、经济和文化繁荣,最终往往会导致这种集体僭越的出现,也就是人们越来越多地穿着明显高于自己原属阶级的服装。

从这个意义上讲,古往今来,禁奢令一般都很难产生作用。我们甚至可以从大历史的角度指出,凡勃伦所说的炫耀性消费、浪费和闲暇活动制度化,在社会教化意义上一定是有害的,但对于促进冒险和探索是有意义的。满足奢侈、炫耀消费的行为,更有力地促进历史的运转。

这也是为什么现代社会中,每当经济增长出现停滞或者景气不足,对于奢侈消费的批判就会偃旗息鼓。

回到前面的议题,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都存在前述的地位诉求或者地位异议。而且奢侈品的运作逻辑往往是令人感到奇怪的。暴富激发炫富嗜好,而社会大众对于这种故意撕裂社会情绪的做法感到不满,所以,时尚就创造出返璞归真的潮流,比如让品牌商品看上去经久不衰,反映旧时潮流。香奈儿对富有客户曾建议,让其穿得“像女仆一样朴素”,佩戴廉价的人造珠宝——如果要佩戴真正的首饰,“就像戴垃圾一样”。香奈儿的小黑裙,的的确确颠倒了时代的身份象征:19世纪身着那种服饰的,确实是女仆。

高端商务场合中,身着考究笔挺的正装的人,通常是陪衬性人物。而精心装扮的便装,则衬托出真正的高端人士的气质。虽然真正穿着牛仔裤、运动服甚至睡衣去出席公开场合的人其实不多见,但是如果出席者的身份地位确确实实远远高于其他人,似乎就拥有了这种特权。

已故美国社会学家、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社会学系荣休教授弗雷德·戴维斯在其所著的《时尚、文化与身份认同》一书中谈到,民主社会中常见的故意是穿得“过于随意”,在参与场合的大多数人试图遵守当下场合着装规范的情况下,这无疑形成了一种特权。

这也是为什么今年2月28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会晤时,因未穿着西服,而受到美国媒体记者诘问的原因。

燕尾服就是这样一个有趣的历史案例,说明了对占统治地位的惯例的蓄意冒犯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获得其意欲减损的象征价值。书作者介绍指出,燕尾服最初是有悖于正装传统的,却在19世纪晚期到一战开战的短短20多年里,成为了新的主流。

牛仔服、牛仔裤更能说服服装与地位之间的密切关系。牛仔裤19世纪中期诞生于美国,而据传更早以前的意大利和法国也有码头工人穿着这种裤子。美国裁缝将铜铆钉加入牛仔裤,使之变得更具特色。而牛仔裤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确实也是工人阶级的穿着选择。

但到了20世纪60年代,蓝色牛仔裤令人惊叹地跨越了几乎所有阶级、性别、年龄、地区、民族、意识形态,包括苏联、非洲国家以及时尚潮流的发起地法国、意大利,都在追捧牛仔裤。

《时尚、文化与身份认同》书作者解释指出,这是因为蓝色牛仔裤的身份变化,从一种完全与艰苦工作相关的服装转变为一种具备诸多休闲特征属性的服装:轻松、舒适、休闲、社交和户外。“在弥合工作/休闲鸿沟的过程中,它极大地利用了西方新兴的、以消费品为导向的后工业富裕”。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牛仔裤的起源确实与艰苦体力劳动、美国西部代表的蛮荒意象有关,同时期美国历史学家甚至美国官方已经在宣扬“昭昭天命”,所以这种神秘魅力对于美国平民乃至中产阶级甚至更高阶级的成员也具有吸引力。包括更高阶级的年轻人,想要表达自己的反叛时,选择牛仔裤,似乎可以传达出自己是自力更生者的积极信号。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牛仔裤变得越来越贵时,开始出现了离经叛道的地位身份改动符号,如书作者所说的“炫耀性贫困:水洗与磨边”,穿着者并不是真的贫困,而是故意选择这样的水洗和磨边的式样,甚至购买旧牛仔裤。

还有就是“标签化、装饰化和色情化”。也就是牛仔裤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被丢掉中性化的性别特征,而可以通过将牛仔裤剪得很短乃至露出臀部的一部分,变成一种显露身材的独特衣品。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