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打假变了味!卧底记者发现问题却不曝光,真打假还是作秀?
发布时间:2025-03-18 02:14 浏览量:3
啄木鸟创始人发家史。
直接放进去行吗?没事,下面都能粘上,也不用分拣。什么脏?没事,脏点。大多数客户都不杀菌消毒,涤的都不灭菌,不管是什么涤都不灭。
其实一年一度的315晚会如约而至,依旧是热搜从头爆到尾的盛况。从翻新卫生巾到不灭菌的一次性内裤,包冰加重的虾仁,学两天就上岗的啄木鸟维修,真的是每一个都能达到让消费者心塞的程度。
但转头我们似乎又感觉到哪里不对,记者们像特工一样潜伏数月,收集着足以摧毁企业的黑料。媒体掐着秒表,把这些素材攒到3月15号集中引爆,观众们捧着瓜围观这场年度打假大秀。
可是到了第二天,继续吃着毒外卖,喝着脏奶茶,315打假似乎成了一场行为艺术的现场。尤其是当记者发现过期牛肉回炉的时候,镜头选择继续记录而非报警。当暗访到菌落超标的内裤生产线时,摄像机默默拍摄而非查封工厂。
这种攒大招的操作逻辑,本质上是把消费者健康当成了节目效果的筹码。就像电影《楚门的世界》里被操控的真人秀,每个被曝光的商家都是这场秀的付费演员,而观众则在不自知中成为了流量游戏的共谋者。
更吊诡的是,这场年度打假盛宴已经形成了独特的315周期率。商家在节前突击整改,晚会后故态复萌,监管部门集中火力打击曝光企业,对没被点名的隐患视而不见,消费者则在热搜狂欢后继续麻木。去年曝光的土坑酸菜企业,今年换个马甲照样生产,就是这种异化的最佳注脚。
这种集中曝光的核爆式打假,正在制造着三重伤害。消费者在等待曝光期间持续受害,涉事企业获得数月整改空窗期,未被点名的违法者则获得喘息的机会。就像医生发现病人肿瘤,却非要等到"肿瘤曝光日"才能动手术。一旦我们适应了这种模式,真正的常态化监管体系就会越来越难。消费者权益保护不该是年度限定版的连续剧,而该是永不落幕的进行时。
当我们不再把315晚会当打假春晚追捧,当每次曝光都能触发监管链条的闪电反应,当每个消费者都能成为移动的监督探头,这场异化的打假狂欢才能真正回归保护消费者的初心。真正的消费者保护不在聚光灯下的激情控诉,而在每时每刻的制度坚守。毕竟我们的健康经不起年度清仓大处理,正如食品安全没有最后期限。
谈谈,百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