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患同款“脱垂”,做同款手术“托回去”
发布时间:2024-11-20 17:31 浏览量:9
“我一咳嗽就尿裤子,下面还有个肉掉出来了。”“姐,我跟你情况一模一样啊!”10月初,任美、任丽(化名)姐妹俩,相继出现了同样的症状,两人的阴道口都掉出来一块“肉”,影响走路活动不说,更要命的是,咳嗽或是爬楼的时候还频繁出现尿失禁的情况,两人为此焦虑不已,相互诉苦时才发现“中招”了“同款”病情。
11月20日,记者从镇江市江大附院(江滨医院)获悉,该院泌尿外科诊疗发现,任美、任丽患上的是盆腔脏器脱垂,团队随即为姐妹俩实施了全盆底重建手术。目前,已成功为她们的盆底健康“托”底。
膀胱从阴道“掉”出来,姐妹俩遭遇“社交癌”
59岁的任美原本热情开朗,近一个多月来,却突然像变了一个人,整日愁眉不展、长吁短叹、闭门不出。直到妹妹任丽前来探望时,才说出了心事。
任美告诉妹妹,前不久,洗澡时摸到阴道口掉出来一个“肉块”,几年前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但那个“肉块”很快就能缩回去,这次却怎么也回不去了。走路的时候,整个人都难受得不行。更加痛苦的是,最近还频繁“尿裤子”,只要一打喷嚏或是咳嗽,甚至是爬楼的时候,都会出现漏尿的情况。
听完姐姐的描述,任丽惊呼:“我和你症状一模一样啊,憋在心里好久都不知道跟谁说!”两人一合计,决定一起去江大附院看看。
该院泌尿外科陶美满副主任医师接诊了姐妹俩,完善盆底超声和尿动力学等检查后,姐姐任美诊断为:盆腔脏器脱垂--膀胱脱垂II°、子宫脱垂III°、压力性尿失禁;妹妹任丽诊断为:盆腔脏器脱垂--膀胱脱垂III°。
姐妹俩同时确诊的盆腔脏器脱垂是什么病?陶主任解释,盆底肌肉和筋膜就好比一张“吊床”,承托起膀胱、子宫和直肠等盆腔器官,维持其正常位置和功能。受年龄、妊娠、肥胖等因素影响,盆底肌肉受损或筋膜组织异常,就会造成盆腔脏器下降,脱出于阴道内或阴道外,常表现为阴道口肿物脱出,可伴有排尿、排便困难,阴道异常流血等症状,严重影响女性健康和生活质量,所以又被称为“社交癌”。
手术重新“吊床”,把脱垂的再托回去
任美、任丽住院后,科主任陈兵海当即组织全科进行了病例讨论,大家达成共识——行全盆底重建手术。简而言之,就是给姐妹俩的盆底重新修建一张新的“吊床”,把脱垂的盆腔器官重新“托”起来。
T6网片全盆底重建术是目前最优选的术式,其通过解剖学的复位达到功能的重建,使用网片替代筋膜、韧带将脱垂的脏器“托上去”,可修复缺损、重建结构、恢复功能、提供持久支持力。与其它治疗术式相比,具有治愈率高、术后复发率低、创伤小、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但目前镇江市尚未开展过此类手术。
作为姐妹俩的主管医生,陶美满副主任医师立即联系了国内开展此类手术的顶级专家——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盆底中心的文伟教授来院指导。
近日,在文教授的指导下,陶主任带领团队成功为姐妹俩实施了“T6网片全盆底重建术+抗尿失禁手术”。手术首先在会阴部开了6个5mm左右的小切口(穿刺点),并在阴道前、后壁分别做了1个4cm左右切口(网片放置、筋膜组织加固处)。术中确保膀胱阴道间隙、直肠阴道间隙等组织层次清晰,穿刺过程中耻骨、闭孔、坐骨棘、骶棘韧带等解剖标志明显,将网片置入阴道膀胱间隙内,对松弛的组织、筋膜、韧带进行悬吊、加固,重建盆底组织结构,同时行经耻骨后尿道无张力中段悬吊术(TVT)。两台手术耗时均在1小时左右。
术后,姐妹俩恢复顺利,盆腔脏器脱垂情况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近日,姐妹俩前来复诊时,还专门为陶主任及团队送上了锦旗表示感谢。
赠送锦旗
五十岁左右高发,患者多受尿失禁困扰
腰骶部酸痛、下坠感,阴道异物感,漏尿……这些盆腔脏器脱垂的典型症状,让很多女性苦不堪言,有些人甚至因此不敢参加社交活动,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盆腔脏器脱垂是女性常见的慢性疾病,高发人群为老年女性和产后女性,五十岁左右是高发年龄段,具体可分为子宫脱垂、膀胱脱垂、直肠脱垂等,虽是良性疾病,但对患者生活质量会产生严重不良影响。
造成盆腔脏器脱垂的主要原因是妊娠分娩、年龄和腹压增高。妊娠和分娩损伤是盆腔脏器脱垂最主要的原因,分娩次数越多,盆腔器官脱垂几率也会相应增大。
由于缺乏对该病的正确认识,很多女性深陷痛苦之中却不愿言说,更没有积极寻求治疗,据国内区域性调研显示,中国成年女性尿失禁发生率为30.9%,但就诊率却不足一半。
针对盆腔脏器脱垂的治疗方式很多,其中非手术治疗方式有盆底肌训练、生活方式调整、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当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严重时,可开展盆底重建术、子宫悬吊术、尿道中段悬吊术等手术治疗。江大附院泌尿外科目前在常规开展经阴道闭孔尿道中段悬吊术(TOT)和经耻骨后尿道无张力悬吊术(TVT)基础上,逐步开展了盆底重建手术,为女性盆底健康保驾护航。
通讯员 孙卉 钱小蔷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凌云
校对 王菲